健康科普

健康科普

【健康科普】 夏季严防儿童脓疱疮

2025-07-17

夏日炎炎,儿童皮肤娇嫩,容易受到各种皮肤病的侵扰。脓疱疮,俗称“黄水疮”,是一种在儿童中高发、传染性强的细菌性皮肤感染。它起病急、蔓延快,不仅影响孩子舒适度,还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掌握科学的识别、处理和预防方法,是保护孩子免受其害的关键!

一、认识脓疱疮:特点与识别

元凶与传播: 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引起。病菌通过皮肤直接接触、蚊虫叮咬后抓破的伤口、汗液长时间浸泡导致的皮肤破损处侵入。

传染性强: 疱液中含有大量细菌。孩子搔抓患处后,脓液中的细菌会迅速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形成新的脓疱;也可能通过接触传染给其他孩子。

典型症状:

初期: 皮肤上出现散在的、周围有红晕的小水疱。

快速进展: 水疱很快变得浑浊,内含脓液,极易破裂。

破溃后: 水疱破溃后,会流出黄色脓液,形成典型的蜜黄色厚痂覆盖在创面上。

易混淆表现: 由于脓疱非常容易破,有时家长看到的可能只是像小月牙一样的残留红疹或糜烂、渗水的皮肤(尤其常见于口鼻周围、四肢等部位)。

二、 紧急处理与规范治疗

一旦发现疑似脓疱疮,家长应立即行动:

暂停入园/上学: 患儿必须立即暂停去幼儿园、学校或其他儿童聚集场所,避免接触其他儿童,防止疾病传播。

严格消毒: 患儿用过的衣物、毛巾、床单等,需彻底清洗并煮沸消毒(或使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避免共用个人物品,防止交叉感染。

轻症(小范围、无发热): 在医生指导下,外用抗生素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百多邦、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切忌自行涂抹含激素的湿疹药膏,可能掩盖症状或加重感染。

重症(范围大、伴发热或婴幼儿): 必须尽早就医! 如果病情严重或患儿年龄小、体质弱,可能需要住院治疗。

绝对禁止: 用手直接挤压脓疱!这会将细菌和脓液挤入更深皮肤或周围健康皮肤,导致感染扩散。

禁用创可贴: 切勿用创可贴、胶布等完全覆盖脓疱疮创面!密闭环境会促进细菌繁殖,加重感染。

易复发,需持续防护: 脓疱疮不会产生终身免疫,患儿痊愈后次年夏季仍有较高感染风险。

警惕严重并发症! 如孩子出现:患处附近淋巴结肿大、疼痛、尿量明显减少、尿液颜色变深、泡沫增多、眼睑或下肢浮肿、持续发热、精神萎靡,这可能是链球菌感染引发了急性肾小球肾炎等严重并发症的信号,务必立即就医!

三、 预防脓疱疮,从细节做起

勤剪指甲: 保持孩子指甲短而光滑,减少搔抓造成的皮肤损伤。

正确处理蚊虫叮咬: 被蚊虫叮咬后,及时涂抹止痒药(如炉甘石洗剂),避免抓破。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尤其注意洗澡后要彻底擦干颈部、腋窝、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夏季选择透气衣物和凉席。

环境舒适: 保持室内凉爽、通风、干燥。高温潮湿环境会削弱皮肤屏障功能。

防虫灭害: 定期除蚊灭蟑,它们可能携带致病菌。

避开高危场所: 孩子皮肤有破损(如湿疹、痱子抓破、小伤口)时,不要去公共泳池、戏水池、沙坑或儿童游乐场。

穿着舒适: 新生儿、婴儿避免裹襁褓过紧。给孩子穿宽松、柔软、吸汗的纯棉衣物,减少摩擦和出汗。

均衡营养: 保证孩子饮食均衡,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A、C及B族的食物(如新鲜蔬果、全谷物、瘦肉等),有助于维持皮肤健康。

适度户外活动: 在避开烈日时段(如上午10点前,下午4点后)进行适度户外活动,增强体质。

 

 

资料整理:蒋琳俊

审核:聂景海

编辑:刘姿佑

责编:范   艳

2025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