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09
——记怀化市第五人民医院显微外科主任李志武
记者 谌孙存 通讯员 刘国林
显微镜下,一根根细如针尖的血管被放大10倍甚至16倍,而事实上这些血管壁薄如蝉翼,靠着手工用比头发还细的线一针一针地缝合起来,让血液重新能在心脏和血管末梢来回流动。这看起来好像是电视剧里的精彩镜头,惊险而刺激。然而,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画面就发生在怀化市第五人民医院。
日前,记者走进该院手足显微外科时,但见病房里住满了缠着纱布的“伤兵”。科主任李志武告诉记者说,这些病人一般是断指断脚的,很多手指都是完全离断,掉地上捡回来接的,最难接的是手指尖完全断裂,由于血管细小,缝合的难度非常大,“被称为是在针尖上施展‘绣花功夫’”。
显微外科技术是外科医生借助于手术显微镜的放大,使用精细的显微手术器械、显微镜及细如发丝的线,对细小的血管神经进行精细手术。它是一项专门的外科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手术学科的各个专业。
近年来,怀化市第五人民医院以人才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推手,将显微外科打造成该院特色专科,辐射到怀化及贵州等周边地区。
作为科主任,李志武无疑是学科技术带头人。这位出生于19821年的邵阳籍男子,从南华大学毕业后,来到长沙、福建三甲医院和专科医院工作,专攻显微外科。他说,小时候在农村干活时,看到村民指头经常容易受伤,有些神经肌腱因为没能及时很好地缝合,导致后来活动障碍形成伤残。因此,从那时起,李志武就暗自在心里立下了学医并且要专攻断指断肢再植专科的志向。
学习阶段,李志武特别用功,在掌握书本上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特别注重实践技术的掌握。“重实战占据了当时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李志武告诉记者,那时器材很有限,他就经常到街上买来鸭脖子、鸡翅膀之类,捡来别人用完的“线屁股”,有模有样地在显微镜下锻炼。
经过多年的学习与实践,他觉得是时候回报家乡了。2008年,李志武选择来到怀化市第五人民医院,“怀化是个交通很发达的城市,对周边的辐射作用很大,能为怀化及周边地区的创伤病人消除痛苦是我应尽的义务”
还真是酒好不怕巷子深。李志武来了之后,怀化市第五人民医院显微外科病人激增,尤其是贵州等地伤员,往往连夜赶来,有几年病人爆满,不停的借床位加床,断指(肢)再植病人数量一直是怀化最多的。近十年来,再植数量上千,存活率百分九十五以上,居全国先进水平。
今年春节期间,李志武就没好好休息过,7天做了20多台手术,都是比较重的,最长的连台做了15个小时,累得实在不行了,就趴在办公室里休息一下。
这段时间,放鞭炮炸伤手指的人特别多,贵州等地的伤病人赶到怀化时,多半已经是晚上,因此加班是常有的事。小孩和家人都回老家走亲戚去了,他索性就在医院对面开了个房住,“省去回家来回奔波,这里方便,有手术叫我就来,没有我就睡觉,多挤出时间及时为病人解除痛苦。”
多花时间为病人服务是好事,但不一定多花了时间就一定能为病人做好手术。李志武说,对于显微外科来说,医生需要的是定力和悟性。
在手术显微镜下做手术,组织被放大,而且还有立体感,末节细如针的血管接了,还要通血,如不经过几年的专门训练,不反复做大量的镜下再植手术,是根本接不活手指的。
因此,要熟练地在手术显微镜下作好手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适应过程。“这就需要眼和手都要有定力,协调而不发抖。”李志武说,他本身也是性情中人,但与好友聚会时基本不喝酒。“为了防止手抖,没办法啊!那么小的血管,薄如蝉翼,手一抖就完了!”
“这就像绣花一样,货全出在手上,要有定力,还要有悟性。”李志武说到做手术,如同一位大匠谈论他的手艺。还给我们展示他的书柜,满满地两柜子手足显微外科各种书籍,他说这个基本上把市面上的专科书买齐了。在断指再植速度、难度方面,李志武名列全国前茅,是中华手外科网的经典病历版主,成为3大导师之一。“在这个全国最大最好最专业的网站里,发了很多高尖端的病历,使五医院手足显微外科被业内知晓。他说既能把自己的心得交流出去,又能从别人发表的见解里学到经验,提高自己。”
(此文发表在2017年8月8日边城晚报第4版)
李志武主任在为患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