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2
2020-6-12 宣传科
随着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的临近,各种各样的粽子吸引着人们,肉馅、水果馅、果酱馅、枣馅、栗子馅等等琳琅满目,让人不知吃哪种才好,也不知道吃多少才合适。其实吃粽子也有很多讲究,和日常健康息息相关。
哪些人不能吃粽子?
胃肠道疾病患者:粽子的主料是糯米,不易消化,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的患者若贪吃粽子,很有可能引起溃疡穿孔、出血,使病情加重。过于油腻的粽子,也会导致消化不良、胀气等症状加剧。
胆结石、胆囊炎和胰腺炎患者:建议不要吃肉粽、蛋黄粽等过于油腻以及脂肪、蛋白含量过高的粽子,会引起发病及消化不良、胃肠胀气等不适。
糖尿病患者:红枣粽和甜粽子不宜多吃,粽子含糖量较高,粽子中添加了红枣、豆沙则含糖量更高,如果不加控制,就会危害胰岛功能、加重病情。
如何正确吃粽子?
专家强调,粽子最好在早、午餐时吃。睡前2—3小时是不宜吃的,容易给胃肠道带来负担。吃粽子最好不要吃凉的,吃前要彻底加热。一是糯米和粽子馅都是容易变质的食物,加热不充分,很容易发生食物中毒;二是因为变凉的粽子过油、过黏,更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还有一点要注意,粽子剥开后如有黏丝,则表示粽子可能放很久不新鲜了,最好别食用。